close

951_Atonement.jpg 

It seemed to me that I could be as frank and free as in a love letter  if I knew that what I was writing would be exposed to no eye until I was dead,and unaware,and indifferent.~Mark Twain

(對我來說,如果我知道我寫的這些,直到我死後、無意識、孰知輕重時,才會被看見,我就可以像寫情書一般的坦誠與自由。~馬克吐溫)


原本期望越高,通常都會失望越高,但今年一點都沒發生過。這部英國味道濃到不行,看來被美國影評界封殺的文學電影,
成為2007年我最愛的壓軸電影。看完後網路又剛好掛掉,找不到人發洩只好亂寫一通。無疑的,喬萊特是當前全英國最兼具浪漫及理性的年輕導演。繼《傲慢與偏見》古典中流露出現代味,《贖罪》更成功讓當年我看完小說失眠的心情,以一種奇妙的庫存方式,隱隱被翻動出來,而有些東西,是新舊混雜,又些微不同。(當宅麥後,好久沒這麼激動.....


改編自伊恩麥克伊旺同名小說,在文學改編劇本一哥Christopher Hampton 的修改下,故事散發出奇特又淡雅的英國氣味,劇情的裁減跟時代氛圍的再演譯,並未受到太大的箝制,一向簡潔的喬萊特,仍認真維持原著精神,並著重敘事氣氛的塑造,把他對人物的關懷,以一種精確的距離,散至影片中。

如同小說段落分為四部,影片開頭以一座模型豪宅開始。打字機的聲響出神入化的成為電影中重要的隱喻,槍聲、寫作聲(同時也是幻想片段的暗示),喬萊特觀點轉換的相當聰明,我們看到小女孩的凝視角度,再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事實的真相,認知的謬誤在影片中被軟化,並不苛責,刻意的一閃即過,卻命中核心。這個精彩又神準的開頭,短暫又曖昧的情感跟心理感情狀態,成為文學與電影之間,轉譯完美的一部份。小說中的情感綿密交織,在電影中也以節奏化的剪輯跟配樂,賦予感染的渲染力。

然而,原本我最擔心的戰爭場面,卻意外地拍得好到出奇。更讓喬萊特一展豪情  —  從酒吧的狂歡,沙灘,電影院,毀損摩天輪,法國老電影的擁吻,練體操的士兵,配上和諧歸鄉的軍歌,無家可歸的婦孺  —  詹姆斯麥克艾維那瘦弱的身軀交雜著回溯的剪輯,搭配逼近尾隨,神妙又動人的一鏡到底,比庫司杜力卡更渾然天成(更讓我聯想到奧森威爾斯),但卻是扎扎實實,純屬於喬萊特獨到的詩意感觸。而我也彷彿從這場強烈的思鄉戲中,嗅到了喬萊特對戰爭的意涵,戰爭並不只是存在於國之國之間,更可以因為一個小小的誤解跟詮釋,由平凡稀鬆的生活搬移到巨禍的處境,而這個意涵影響了結尾。

到了第三段,我們更可以看到喬萊特的幽默感,尤其他把鏡頭移到腳步敏捷的女演員Gina McKee,她正好在《新娘百分百》裡面演一位坐輪椅的大嫂,飾演長大成為小護士的女演員,讓這段贖罪的成人關係,在三人對戲時出現不平衡的狀態,對比前面表演極靈巧的小女孩,及最後侃侃而談的老婦人,中間這個角色的形塑跟演員的表演,略略的以陰鬱無語形象展出。而整體看來這也不無是編劇的仁慈。

而我更注意的,是電影賦予了Resume 這個關鍵字的新意。當「重新開始」成為電影的一個始端,無論是第一本小說,第一個祝福,或是第一次贖罪跟告解,甚至是少女心事存於老婦多年後的情感釋放,都因死之將至而有了重新開始的自由及可能,而最奇妙的是,那份"可能"竟同時帶著一絲絲喜悅與哀傷,一種自我嘲諷的徒勞跟轉換。這種仁慈溫柔的鋪陳,讓悲劇的殺傷力加以削弱,把神秘的心理狀態跟罪惡感以年邁和緩的口白帶出,讓收尾跳脫出原著的制約,把饒富辯證跟虛實的道德複雜度,在影片中被施以溫情的關照,凡妮莎蕾格烈芙以另一種吐露,一種善意,來轉換掉原著中巨大的無力贖罪跟無法釋懷的努力感。

罪不能贖,過往亦以難返,唯一可以重新開始的方式,是善意的想望。讓死去的人活過來,讓不存在的喜悅嬉鬧重新開始。編導以一種相互呼應的文本跟觀點,讓創作意圖更顯得光明且誠懇。也因為是這樣的收尾,當原本不該是當事人的三人相遇時,反而更刻意顯得急促而帶點虛幻,尤其對比一場迅速的婚禮,電影中突然冒出幾個重現的真相鏡頭,是否又是超現實又犀利的痛楚表示,更讓人懷疑,喬萊特是故意言情,故意留下那個窗邊的深吻,來滿足許多布烈安妮(跟觀眾)的良善幻想?

如同喬萊特自己在提到《傲慢與偏見》中說到的:找到自己所屬的那個人,就像回家一般,即使那個地方完全不像你家。(Finding the person you suppose to be with is like coming home.....)喜歡Happy Ending的喬萊特冷靜溫柔的放了一個屬於他個人筆觸的收尾,讓已經處於激動不已的我,在詹姆斯麥克艾維最後突然地回頭凝視中,看到了喬萊特他賦予的贖罪意義。帶點傷感的語氣,構築在贖罪跟祝福意識下的幻影,包含在家庭關係重建的幸福美夢。(頓時更在安靜中飄來一絲絲反戰的和平氣味....)

最值得慶幸的除了這個潛力無窮,不到四十歲就這麼天才的導演外,
琪拉奈特莉逐漸散發出古典臉孔後的叛逆味,許多臉部特寫鏡頭韻味十足,讓人十分期待這個年輕女演員未來光芒,而本片最耀眼的新慧星,則是有點用力過猛的詹姆斯麥克艾維,他精彩細緻的臉部變化幾乎讓人聯想到英國版的達斯汀霍夫曼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hang6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