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4342_PJ_Sparxx_Talk_Dirty_To_Me_8_123_1161lo.jpg 
我生活中,無論是勝利的時刻,還是悲劇、歡樂與痛苦的時刻,或在激情與憂傷的殘酷現實,
在這些明顯不連貫的事物之中,一條戲劇性的思路在不斷伸展。(波蘭斯基回憶錄) 

電影《驚狂記》(Frantic最後,哈里遜.福特(Harrison Ford的法國二度蜜月之旅終成了噩夢,而年高七十六的羅曼.波蘭斯基(Roman Polanski到蘇黎世領終身成就獎的同時,不尋常的被瑞士海關當成國際通緝要犯逮捕,即將引渡回美國。歐洲影壇對這項逮捕行動相當惱怒,法國外交部更認為,在歐洲,這超過三十一年的逮捕行為早已超過了追訴期(二十年),美國檢方則認為波蘭斯基始終還是國際重要通緝犯。而這項逮捕行動也引起許多影壇導演包括派卓.阿莫多瓦(Pedro Almodovar文.溫德斯(Wim Wenders大衛林區David Lynch、伍迪艾倫Woody Allen、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)跳出來聲援並連署抗議要求即刻釋放波蘭斯基。但在這個案子中,美國司法決定了一切。 

出生於巴黎的波蘭斯基成名很早,二十五歲在洛茲學院的超現實短片《兩個男人與一個衣櫃》
*Two Men and a Wardrobe)、與入圍奧斯卡外語片的《水中刀》(Knife in the Water)接連在威尼斯影展獲獎,雙重國籍的身分也讓他能在波蘭與法國兩地創作自如,緊接《反撥》(Repulsion)、《死結》(Cul-de-sac)又連續在柏林影展分別拿到銀熊、金熊獎後,從歐洲紅到美國好萊塢的波蘭斯基,拍了一部讓他聲名大噪的《失嬰記》*
,該片被譽為影史驚悚片的經典,票房跟口碑俱佳,米亞法蘿(Mia Farrow)片中髮型更跨時代的造成一股風潮。而影片流露出不凡黑色氣味作者風格,更讓他迥異於當時的青年導演。七 0年代的《唐人街》(Chinatown)更被視為影史重要的黑色電影教科書。而二00三年當眾家影評認為馬丁史柯西斯會以《神鬼玩家》(The Aviator)拿到奧斯卡導演的同時,哈里遜福特在台上宣布唯一的缺席者,羅曼拿到奧斯卡導演獎。這個爆冷的結果,無緣的得獎感言,也讓他個人對美國的自白跟陳述,始終缺乏臨門一腳。事實上,他的電影中充滿著許多他的自白,或者說,多年來,他的電影跟人生早以告知影迷,他人生的無常,始終是線性般的延續。 

對於羅曼的影迷及許多電影後進而言,這段叛逃的真相也始終疑點重重,在
二 0 0年日舞影展首映後造成一股討論及騷動,由同鄉後輩波蘭女導演瑪蓮娜·澤諾維奇Marina Zenovich的紀錄片《羅曼波蘭斯基:被追緝與被渴望的》(Roman Polanski : Wanted and Desired)中,描繪了當年波蘭斯基因猥褻十三歲少女逃到法國的審判過程。有趣的是,當年雙方律師以及訴訟者都已達成庭外和解,並認同緩刑是解決一途。而法官勞倫斯當時卻礙於媒體輿論影響,認為不能對於外界也就是媒體大眾表示出軟弱寬大的一面,這種昏愚不負責的假正義態度,讓波蘭斯基無法信任審判結果而決定逃到法國。

 

 

紀錄片中,波蘭斯基在當年確實受到了不公正審判。

紀錄片裡面描繪了雙方律師在媒體引起的話題性跟渲染性,如同台灣的顧立雄對上謝震武一般,精明老練對上年輕有為,但諷刺的是,這個紀錄片告知了觀眾一個事實,政治上的正義如果受到太多的媒體的青睞,事件本身容易會淪為一種假正義,或者公眾正義,換言之,要避免受到這樣的不公對待,最好的方式除了認罪之外,就只有逃。它是在無力對抗後的自保行為,雖然不合時宜。

有趣的是,波蘭斯基的電影永遠充滿逃不掉的主角,逃了半天,最後無奈的接受生命的無常跟諷刺。所以他的正義或者波蘭斯基的哲學是,主角必須藉由某種荒謬不堪的妥協或犧牲方式才能達成,因而大量的叛逃、有些是畏罪的、有些是不得不逃、但絕大多數心境都猶如是處在時局下,不得不離去原鄉的精神懺悔般。

紀錄片也耐人尋味的問到雙方律師,如果是他們,他們會逃嗎兩方都不約而同的說 

這個審判嚴重被昏庸的法官弄得成為一個結果論的國際案件,多年之後,大家只記得波蘭斯基是一個因強暴案脫逃的知名導演,而這也成為他永遠的外在陰影。但其實對他而言的兩大陰影,應該是二戰期間的集中營生活跟六年代的曼森事件。

二戰期間,波蘭斯基母親死於集中營毒氣室,這種納粹殘殺的生活記憶直到他的《戰地琴人》(The Pianist)推出才釋放。而在六年代末期,嬉皮運動達到顛峰,而一個嬉皮領導者查爾斯曼森(Charles Manson瘋狂執行所謂的淨化人種計畫,第一個殺人計畫就成為波蘭斯基最大的噩夢,八月九日,他36歲生日的前十天,當晚波蘭斯基因簽證無法返家而逃過一劫,波蘭斯基的臨盆明星妻子莎朗.泰坦(Sharon Tate跟友人、經紀人一共被殘殺百刀而亡,包括了即將出生的兒子保羅波蘭斯基(Paul Richard Polanski波蘭斯基曾表示是畢生最傷痛的一件事。而當年媒體不斷推敲當晚死去的泰坦友人(同時也是前情人)與波蘭斯基跟泰坦的三角關係,並八卦的寫上懷疑是波蘭斯基徹夜返美謀殺了全家,事實上,他們三人的友誼愛與和平照應彼此猶如親人的關係,卻正是嬉皮年代最極致的生活典範,這關係卻也被曼森事件給汙染誤解。這種如同鞭屍的媒體,更讓波蘭斯基無法忍受,悲痛欲絕。緊接下來一九七八年的誘姦少女一案,則讓他的生命充滿更多的不堪跟責難。

這個始終包圍著榮耀與不堪的導演,電影也多半是對人的不信任,他所有的電影主角均缺乏安全感、缺乏歸屬感、甚至有著濃濃的疏離逃脫感。對於青春的叛逃,婚姻的不安感,不可信任的社會的傷感。天真的想逃離傷害他與被傷害的世界,未料還是難逃審判天命,充滿卡夫卡的精神。

 一九六九年屠殺事件後,波蘭斯基接下來的《怪房客》The Tenant、《唐人街》與《森林復活記》(The Tragedy of Macbeth),明顯讓人感受到波蘭斯基的封閉、絕望跟暴虐,這也是少見的,幾乎沒有溫柔的波蘭斯基三部電影。而1979年他移居法國後,波蘭斯基的電影明顯轉變了!波蘭斯基電影中那些拒絕接受援助而恐懼的主角們,慢慢的有友善陌生人的介入幫助,電影調性也相對溫柔了。

羅曼波蘭斯基有某程度的羅麗塔情結,在和十七歲的娜塔莎金斯基合作《黛絲姑娘》(Tess之前,兩人即同居多年,曾引起衛道人士爭議。但這部獲得法國凱薩獎最佳影片、導演以及六項奧斯卡提名的英語發音法國片《黛絲姑娘》,卻猶如一部獻給亡妻泰坦,甚至彷彿獻給強暴婦女的懺情錄。泰坦在十七歲那年被強暴,當她讀完了哈代的《黛絲姑娘》後,大讚故事裡的受暴女子心路歷程,於是推薦給羅曼波蘭斯基。當年波蘭斯基並沒有把它搬上大銀幕的衝動,但叛逃事件後,不禁讓人覺得,這部影片的宿命論,甚至是男主角Angel對於女主角Tess/懦弱男性對於無知女性/逃離者跟迫害者之間的懺悔電影。當Angel天使最後跑到巨石堆尋找黛絲的同時,彷彿也是對自己與受害者受到不公平公權力干擾對待的一大隱喻。兩者都是輸家。

《鑰匙孔的愛》(Bitter Moon藉由殘缺男主角(性生理殘缺道出他對於愛的殘缺,性的慾望,以及尋不回的愛,一對假正經的英國夫婦參與見識一切。《死亡與處女》Death and the Maiden則看出波蘭斯基對於強暴跟戰亂的高道德懺悔,自身的道德告白,受害者丈夫始終相伴左右,一九八七年的《驚狂記》 明顯是一部倒著拍的電影,哈里遜福特成為了波蘭斯基的化身,美國人到了法國度蜜月,妻子不見了,出現了妙齡女子的幫助,最後卻老婆回來了,少女卻死了,他如異鄉人般的傷心欲絕。

於是這個層面看來,這是波蘭斯基的銀幕懺悔:對少女的辜負、對自己的無知。

9063_5308879261.jpg 

這三部指涉到情侶關係的影片特別彰顯主角,或者說波蘭斯基某個程度對於美國,對於強暴案,對於司法的失望,如此看來超現實的《失嬰記》的惡魔,《天師抓妖》Dance of the Vampires的吸血鬼,也在波蘭斯基的電影中逐漸演化成了司法跟人類,這種越來越變形為文明社會的制度跟不公,也是一種隱晦的言志。

波蘭斯基某個程度在懺悔著,某個程度又反抗著,或者因為少女、或者因為事故,又或者因為內心的陰暗。受害者早已於一九九七年宣稱原諒了波蘭斯基,並支持他有權作為一個自由人重新回美國來但沒有結束的審判,就不算數。逃並不等於默認,反而變成自由心證,罪與罰始終伴隨著波蘭斯基的一生。

 波蘭斯基一案在媒體輿論影響下,政治正確超越了實質正義的一個代表。鋒頭越大的,越容易招致眾人公評。

當然,這一切都不能成為波蘭斯基脫罪的理由,重點是,刑罰是否得當?這部紀錄片的備受矚目讓波蘭斯基於八年底向美國提出重新訴訟(但遭駁回,但這個瑞士被捕事件卻讓受害少女,如今已經成為兩個孩子的媽,為了遠離媒體緊迫人,忘記這段她已不在意的往事,對外宣布放棄訴訟,看來,波蘭斯基事件成為了一個被棄置的正義事件,而無論波蘭斯基或當年的受害少女,目前都成為無力的一方。

而波蘭斯基即將會以一個通緝犯的身分回到美國:仿如哈里遜福特帶著傷感的心回到美國,如同黛絲回到了巨石,紀錄片中波蘭斯基友人非常有趣的講到他或許不知道性侵少女,在美國會是如此重大的罪,他那童顏般的臉孔在七年代終究遇到一個喜歡玩弄權力媒體的法官,當大導演變成隨著媒體鼓聲成為跳動的小丑,這個逃離的並享有美譽的三十多年,與最後仍被通緝到案的結局,成為了波蘭斯基銀幕前後共同的無常宿命。

而這個事件卻如同歹戲拖棚、冷飯熱炒,淪為了美國公眾人物最容易面對到的高道德、政治正確,而許多影壇大師的聲援與受害者的放棄追訴,估想這不是逮捕當時,瑞士警方所樂見的。或許影壇、或者是美國司法需要波蘭斯基一個清清白白的電視認錯大宣言,如同紀錄片最後的那句話一樣,但是,那絶不是波蘭斯基的電影跟人生風格。他要說的,其實已經說過了。

 

* 該片啟發了三十年後珍康萍(Jane Campion的金棕櫚影片《鋼琴師與她的情人》(the piano

*失嬰記電影裡主要場景,紐約的達科塔公寓(Dakota Apartment多年後成為約翰藍儂(John Lennon被槍擊喪命之地,而藍儂也恰是嬉皮年代的經典代表。

 *2010年,第60屆柏林影展頒給波蘭斯基(The Ghost Writer 一片)最佳導演銀熊獎,他的製片說,就算他知道能拿獎,他也不會出席,只好放上本文祝賀一下 !

 

(※本文刊於2009年10-12月號第141期電影欣賞雜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hang6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