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r607117436.jpg 

最近因為健保案讓我狂看麥可摩爾的博客,他除了興奮於歐巴馬實現了他當年的選舉訴求,以及這些年他所追求的健保法案(電影《神經病人》堪稱傑作),相同的也讓他當年挺歐巴馬的正確性,相互呼應。我想,人的意義,莫過於支持的人做出了你心中欲為卻不可為的正確事物,在實行的同時,人生的意義才煥發出來。摩爾昨天上CNN 說,這法案通過像是人們無法相信可以登陸月球一般,歐巴馬踏了兩步,雖然可能會退回一步,但起碼是走出了一大步。他認為共和黨員也可以從中受惠,只是他們目前還不知道。於是,透過這個重要歷史性的人性法案,歐巴馬的歷史定位突然間閃亮起來了。好像有點離題,摩爾對奧斯卡的評論也是非常有趣,他認為《危機倒數》的完全沒有立場,其實不夠好,他推崇《阿凡達》的精神,柯麥隆能從卡車司機變成億萬大導演,絕非僥倖,當然我想跟《阿凡達》狂罵小布希的政治意涵,也不無關係。他倒是極推崇《心靈暗湧》這部片(列為年度第一),他形容如果一年當中能多看到幾部這種電影,那該會有多好阿!!於是,我也看了…

比較意外的是,這部片講的竟跟前陣子的死刑案,所訴諸的主旨相同,復仇跟傷痛之間的平衡。

電影一開始看似非常的平常的事物,兩個青少年偷偷帶走了一個小男孩,結果男孩失足而亡,最後這兩個青少年就入獄,母親(女主角)一直困在找不到死去兒子的陰影與罪惡感。影片以其中一個青少年出獄,重返社會成為教堂裡的琴師(男主角)作為背景。而全片最神奇的地方,是那個肇事地點,跟工作地點。男主角沒別的選擇只好到教會彈琴,彷如是自己的贖罪一般彈奏出錯結哀傷的曲調,連女牧師都有所心動,可惜當受害者家屬希望他給予一個道歉時,他認為錯並不在他。換言之棲息或躲藏在主的羽翼下,並不見得能夠真的懺悔,彈奏的樂聲也不見得是純潔聖樂,而是一種贖罪跟反省。

電影最高潮的點在於,受害者母親以保護之名把男童抓到車上,男主角也以保護之名同時跑進車內,三人同車,車子往前直駛時,氣氛凝結。此時男主角,他連續地連問了三次:

 「你到底想幹嘛?」

 
「你到底想幹嘛?」

 
「你到底想幹嘛?」

但女主角並沒有回答。這三句神奇的點破電影所有的困惑,人總是想著自身的觀點,逃脫不出,於是也把造成你困擾的別人拉進來,一同受苦,彷彿這樣可以獲得安心釋放似的,然而心結未解,這樣的舉動也只是荒謬而已,不只他人甚至連自己也不知何其為之。

母親把他載回到事故地點,男童此時卻害怕的逃離這個車內,而跑進去水中,男孩在車上聽到了男主角是殺人犯,而從信任中產生了不信任,於是逃離了。至此男女主角,彷彿又成為了當年的兩個青少年一般,這個男孩重新成為他們幼稚無知的人生課題,跟受害者,然後呢?

這個循環的點,不只讓電影昇華出,水的意義,某種基督教精神,受洗是洗去罪惡,還是無法逃離這片罪惡之水。真的走過了罪惡深淵嗎?還是只是看起來走過,卻始終在奈何橋邊。

於是,當男主角跳入河中救著男童,卻被卡在樹枝時,此時電影意涵極為豐富,導演(或觀眾)可以煽情的 “希望”男主角死,成為贖罪的解救者,或為過去的罪惡做出補償,這個片段同時揪出了我們的復仇感跟不忍,一旁的母親(或觀眾),可以選擇成為加害者或是原諒者,而編導無意加重兩人的罪,而是讓整段高潮如同重新受洗一樣,讓兩人在這個擺盪過程中獲得洗滌,惡水上的大橋,講得其實是如何度過惡水那種艱辛的過程,講的是執念。於是上岸後,男主角透露了,他深深的罪惡感跟愧疚的眼淚,而母親在同時,也釋懷了心中的恨意,男主角變成了小孩,而她也真的成為了母親。這場戲才是真正的受洗,一次洗掉了罪惡跟復仇,洗潔困惑跟放下傷痛。

這部道德結構複雜的作品,異常的緩慢,而且某個程度上刻意的以兩面觀點詮釋,也頗有那種旁人皆知,而己不知的困頓感。放在前陣子白冰冰出來喊著,殺人償命,這真是一部極深的電影,死刑(或死亡的過程)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揪起加害者個體切確認知自我生命(或自我罪孽),進而同理的一種極致方式,而受害者療傷止痛的方式,則需要更深更複雜的療程。

最後再離題一下,我的網球偶像Ivan Ljubicic昨天終於拿到生涯第一個ATP大賽冠軍,恭喜他破除魔障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hang6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